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界研究 - 产教融合

东北农业大学:《文化认同视角下中俄边境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关键字: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文化认同视角下中俄边境旅游文创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日期:2025-09-24    点击:1012
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日期:2025-09-24    点击:1012

作者简介

       杜冰,教授,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优秀教师。研究方向:文旅融合、文化创意学。 

       王蕊,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优秀研究生。


摘要:在全球化进程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文化作为国家的血脉与灵魂,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文化认同更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石。文化认同能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提供坚实支撑。中俄两国乃是友好邻邦,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边境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既对中国文化传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又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基于文化认同视角,探究中俄边境地区文旅文创设计对文化认同形成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传播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促进中俄之间跨文化的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推动边境地区文旅文创产业的发展,提升旅游品质,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为打造边境地区多元的城市形象,构建多彩的边境文旅产业贡献积极力量。



关键字:文化认同;中俄边境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文创产品设计

 

2024 年 5 月,“中俄文化年”开启,正值庆祝中俄建交 75 周年之际。习近平指出,中俄关系四分之三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表明,不断巩固和发展中俄永久睦邻友好、全面战略协作、互利合作共赢,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国际社会期待和时代发展潮流,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1]。加强中俄文化合作交流,落实中俄文化和旅游领域高级别合作机制,创建中俄文旅交流合作示范区,形成边境旅游和边境经济贸易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2023年11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黑龙江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推进中俄文旅交流深度融合的重要指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黑龙江战略区位,进一步深化东北亚旅游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共建中俄“冰上丝绸之路”“冰雪丝路”等交流平台,形成以欧陆风情、文化遗产、林海雪原等为核心吸引的特色旅游产业走廊[2]。以实现文旅文创产业发展促进中俄边境旅游文化共同体意识,推动边境口岸城市的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为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提供新思路和新径路。

一、中俄边境旅游发展现状

中俄边境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人文景观风貌,近年来边境文旅的发展优势更在于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其衍生出的重要经济产业之一。黑龙江省边境口岸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就以教育为目的的研学旅游来说,边境地带的区位优势目前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因此,边境文旅产业更要搭乘文化创意产业全方位开发的这辆快车,提升边境旅游的整体文化价值,推动文化认同的形成。在中俄沿边口岸之中,以满洲里市为代表的边境口岸城市所接待的俄罗斯入境旅游者数量一直趋于首位,由此,跨境游成为推动满洲里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时也肩负起了重要的文化传播使命。满洲里市积极投入特色文旅创意产业的开发,所推出的特色旅游商品充分展现出中俄蒙三国风情与百年口岸文化的独特风情。有力地推动旅游消费潜能持续释放,为当地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打造边境旅游品牌,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挥自身民族文化优势,增强文化认同。

二、中俄边境文旅产业发展前景

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有助于构建边境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利用边境特色旅游资源,依托界江界湖、边境城市以及对俄口岸,培育口岸边境观光、异域风情体验等边境特色旅游产品,发展特色餐饮、文化演艺、文化创意产品、土特产加工销售等,做好跨境游、做大边城游、发展沿江游,加快构建边境旅游产品体系。黑龙江省对俄旅游合作交流日益紧密,旅游产品逐年丰富。围绕俄罗斯游客需求,相继推出冰雪游、避暑游、边境游、红色游、生态康养游等历史文化游等特色文化旅游等多类型的旅游产品。

三、文化认同的多维呈现与文创产业相互作用

1、文化认同的心理结构及阶段特征

图中展示了文化认同从初级阶段到升华阶段的连续过程。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特定的文化认同方式、主体行为和结果。整个过程循环往复、不断深入,为下一个阶段提供了基础与支持。

1文化认同的阶段特征

1)文化认同的初级阶段

通过浏览中俄旅游信息、阅读口岸地区旅游指南以及听取边境导游讲解等方式来了解当地文化,这三种方式皆为间接性的文化认同。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在设计过程中,应从纸媒、数媒等方面丰富人们的文化认知,以促进文化认同。而参观中俄口岸地区具有文化背景的历史场所,或参与少数民族民俗节庆活动、品尝边境地方美食等方式,能够让人直接感受和体验中俄文化,从而形成对中国边境地区直接性的文化认同。建议文化创意产业在设计过程中,应采用民族符号、精神文化、社会文化等内容进行产品创作,进而强化文化认同。

2)文化认同感悟阶段

与中俄边境地区的当地居民沟通交流,多维度了解以深化对民族价值观的理解;入户体验让参与日常活动,形成社会性认同,加深对本土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尊重,促进文化交流。反思比较中俄文化差异,深化对中国边境城市当地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这是深层次文化互动,积累经验、增强洞察力,以更谦逊开放态度接纳尊重当地文化,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和相对性,为个人成长提供新视角和启发。因此文旅产业在景观营建中,研究文化遗存与边境居民现实生活关系,提升、弘扬、续写遗存社会价值,激活边民群体情感认同,体现在增强边境生活感、跨境文化包容感、守边护边责任感,对城市整体风貌、社会活力、文明修养产生深远影响。

3)文化认同升华阶段

在经历初步印象和理解阶段后,对中俄边境口岸城市文化有了一定深刻理解,进入文化认同升华阶段。此阶段以情感共鸣为主,是高阶形态。深入了解边境地区当地文化的多种途径,领略其独特魅力。认可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当地节庆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与独特是产生共鸣的基础,为文化认同铺垫。在此过程中,旅游者不仅是游客,还是文化参与和传承者。他们深度感受、互动沟通并逐步融入,形成的认同感是情感性认同,更是共鸣与归属感。

2、中俄边境创意产业发展优势

中国的陆地边境长达 2.2 万多公里,是世界上陆地边境线最长和毗邻国家数量最多的国家。边境地区人民经过长时期的生产生活遗存,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为开展边境旅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中俄边境文化旅游开展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设计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具有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和功能。

1)文化认同促进中俄边境文化交融

中俄边境地区特色创意文化产业丰富文化认知体验。边境口岸地区蕴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独特的风土人情,通过深入探索口岸地区的文化建筑景观符号与多民族人文风貌,赋能在文旅创意产品上,促进各民族之间多维度的交流与融合。作为口岸城市文化的独特载体。文创产品将边境地区独有的特色元素,如地方建筑风格、传统服饰纹样、民间民俗艺术等地方文化融入产品设计当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诸如文化年、精彩纷呈的文化周、艺术展览等,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宽领域地向世界生动展示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达到文化认同心理的升华阶段。这种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体验,有益于增强本土文化感受力、提升对本土文化认知水平。同时,能够深化对中国边境地区旅游城市形象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

(2)文化认同驱动边境创意产业革新

中俄边境文旅文创产业能够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持续发展与不断交融,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内涵。在这种文化交融下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心理。文化认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纽带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从多个方面推动创意产业不断向前迈进。其一,在文化认同的导向作用下,推动艺术创作不断创新,激发创作灵感,为该领域从业者指明方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文旅产品之中。其二,具有强烈文化认同感的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购买与自身文化相关的创意产品,加深对本土民族文化产品的自豪感与归属感,同样也会对其他异域文化特色产品产生兴趣,进而扩大文化消费市场范围。其三,在文化认同引领下有助于促使边境地区产业围绕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产业品牌,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如利用新兴技术呈现文化遗产,激发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文化新业态和增长点。边境地区创意产业通过创新文化表达形式,在更好地传递文化价值的同时,提升对整体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心,引领文化认同方向。

四、增强中俄文创产业主体开发活力

实现文化认同有助于提高中俄边境旅游的发展。依托边境地区的文化文物资源强化文旅创意产品开发工作,有利于推动中俄边境文旅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是基于中俄边境旅游文创产品来促进文化认同的路径:

1、探寻边境地区特色文化发展潜力

提升中俄边境地区文旅产品的创意设计水平,推进旅游与文化、科技、生态等方面的融合。强化跨境旅游与休闲旅游场所的创新设计,注重地域性文化资源的开采,不断丰富地方性文旅产品、特色景观与民族文化的设计形式,着力培育一批地标性旅游知名品牌,提升中俄边境游的附加值,促进边境地区创意设计产品产业化。推动特色文旅文化认同宣传交流。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

2、提升边境文创产品数字化开发水平

强化边境地区文化创意内容与数字化应用的协同创新。推动大数据、信息可视化、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在边境文化创意产业开发领域的应用,促使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支持文化文物单位积极创新运用全息成像、裸眼 3D、交互娱乐引擎开发、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现代化技术,提升边境口岸城市的文化承载力、展现力和传播力。

3、推动中俄跨境旅游文化品质创意提升

依托中俄边境文化,提升文旅品质,拉动经济消费。以边境文化创意设计提升旅游商品价值。鼓励进行品牌化经营,培育品质卓越、设计精美、市场认可的旅游商品自主品牌,并给予人才、宣传等方面的政策扶持。组织开展中俄边境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推介活动,集中展示并宣传推介优秀旅游商品和品牌,塑造多元边境口岸城市形象,对接市场需求,推动旅游消费提质升级[4]

4、增进中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全面整合边境文化资源,大力提升文旅产品的影响力。黑龙江省积极构建 “面向东北亚,畅游俄罗斯” 的边境文旅产品体系,相继推出中俄地方文化艺术季、黑河中俄民族风情园、中俄油画展等众多文旅项目,及赴俄狩猎、餐饮、手工艺品体验等系列跨境跨界融合项目。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积极促进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跨文化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组织开展跨境文化交流活动,携手合力开发中俄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助力民族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共建中俄数字丝绸之路,以文化领域特别是民族文化艺术品的流通为突破口,共同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数字丝绸之路”。

五、中俄边境地区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时代价值

中俄边境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与文化交流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成为国家凝聚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边境地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不仅关乎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更对国家整体战略布局有着深远影响。文化认同是边境地区民众沟通的桥梁,增强文化认同,积极开展合作,构建旅游开放格局。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民心相通,有利于减少文化误解与冲突,增进双方在经贸、教育、旅游等多领域的合作意愿与成效,为区域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民意基础。“一带一路” 倡导互联互通,文化认同是其先行的重要环节。中俄边境地区作为 “一带一路” 北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能够为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范例。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吸引俄罗斯及沿线国家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 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在沿线地区的交融互鉴,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文化共生,传播思想共通,崇尚互利共赢。促进中俄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推进“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文明的传播、文化的交融,促进民心相通、增进互信的重要途径。以文旅项目为引领,充分挖掘转化边境资源优势,促进文化认同,充分释放其在新时代的巨大潜力与价值。

六、结语

中俄边境地区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数千年来,在这片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交融得以见证,且逐步演化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与精神纽带。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为边境地区文旅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边境地区文旅产业,势必在助推区域经济发展、驱动多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强化多民族彼此的交流融合、充实多民族的深度交融、丰富跨境旅游文化内涵,以及开拓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坚信在边境地区文旅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俄边境地旅游文化产业将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促进中俄之间跨文化的相互交流,以及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出席“中俄文化年”开幕式暨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专场音乐会并致辞[EB/OL].(2024-05-17)[2024-10-28].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40517/7d2b8437c94a478ea66e03f9c3618fdd/c.html

[2]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3-11-17)[2024-10-28].https://www.hlj.gov.cn/hlj/c108376/202311/c00_31685246.shtml

[3] 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N].中国文物报,2021-09-03(002).

[4] 原倩.新发展格局下数字丝绸之路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22,(07):21-27.

[5] 秦丹.中俄边境贸易旅游中的主客互动——满洲里边境贸易旅游的人类学阐释[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06):82-89.DOI:10.14045/j.cnki.nmsx.2023.06.012.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标注来源为“学术研究部”、“国艺展组委会”或“网络信息部”的所有论著、作品及艺术教育研究相关成果,均为本站管理单位及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合法享有版权或已获授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明确授权,不得进行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进行成果转化,请与本网校企合作服务部联系以获取协助。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支持、尊重并保护原创,对于任何侵权行为,必将追究责任。对于经本网站授权使用的作品、教科研成果,请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明确标注来源及作者。凡本网站标注“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系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供非商业用途,旨在传播更多新闻信息及业界动态,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及版权来源负责。若您发现本网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信息(联系邮箱:myfh2017@163.com)。

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