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界研究 - 美育教育

南京传媒学院:《教育信息化视阈下民办院校“大美育”建设的思考与践行》

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关键字:南京传媒学院:《教育信息化视阈下民办院校“大美育”建设的思考与践行》    日期:2025-07-17    点击:1324
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日期:2025-07-17    点击:1324

作者简介

      周 烨,南京传媒学院教授,江苏省大众音乐协会理事,南京艺术学院访问学者,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课题主持人。其参与编写《中外艺术关键词》,在《人民音乐》《音乐研究》《音乐创作》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并参与多个校级及省级科研项目,曾多次获得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教育科研论文奖项,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多次获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


摘要:为积极响应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国办、中办对学校美育的重大决策部署,笔者所在高校音乐学院在 2022 年春季学期制订出台《立德树人 ·美育浸润—“美育+ ”人才培养行动方案》,方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力争到 2027 年,构建“一校多品”的“大美”新格局。方案出台至今,通过校地共建、艺术实践、服务社会、以赛促育、科研反哺五措并举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着力提升学生审美、人文与信息素养,收效显著。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大美育;民办院校

 

 

一、“美育+ ”人才培养行动方案定制背景

(一)积极响应国家及江苏省重大决策部署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到国办、中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相继出台,学校美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2019 年至今随《江苏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江苏教育现代化 2035》《江苏省“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的相继出台,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营造泛在学习环境,已是大势所趋。

(二)构建“一校多品”的“大美育”新格局的必然

笔者所在高校音乐学院在 2022 年春季学期制订出台《立德树人 ·美育浸润—“美育+ ”人才培养行动方案》,方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学生审美、人文及信息素养为目标,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力争到 2027 年,构建“一校多品”“大美育”新格局。方案出台至今,通过校地共建、艺术实践、服务社会、以赛促育、科研反哺五措并举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着力提升学生审美、人文与信息素养。

二、“美育+ ”人才培养行动方案核心举措


(一)校地共建数字化文化资源,协同育人

笔者所在高校音乐学院在成立的四年多时间里主动适应区域社会发展需要,深入推进校地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注重将音乐美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充分挖掘和运用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丰富美育资源。

为发挥红色资源铸魂育人功能,2023 年 4 月,学院三位博士教师及部分学生受邀赴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参与“红色光影 ·我们正青春”微纪录片《雨花台相册》启动仪式文艺演出,以小提琴独奏、红色故事讲述等方式再现了雨花英烈们当年的火红青春。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时刻注重将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感根植于每一位学生心中。2023  5 月,溧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支部与学院党总支达成结对共建,结对仪式上溧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主任王贵保做《赓续红色基因 践行建党精神 在知史明鉴中踔厉奋发团结奋斗》国防教育专题讲座。6 月末,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2 周年之际, 院党总支、院团委带领师生参与“情系双拥,戎耀溧水”全媒体直播军民联欢会,将“思政+美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建数字化文化资源。

(二) 因校制宜,丰富艺术实践

1.加强美育社团建设

行动方案充分利用艺术学科和音乐专业优势,在校级学习实践、文化研究、演艺实践、公益服务、体育竞技五大类学生社团基础上加强艺术类学生社团在美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重点依托合唱团、音乐剧社、欢歌推广社、曲艺社、吉他社及社团文化艺术节演出,引导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学生美育素养。通过配备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社团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内容丰富、健康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2.完善数字化美育课程体系

2021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中指出,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核心要素,而学术报告类资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及时记录并积累校内各类学术会议、讲座、报告等资源,为人才培


养提供通识类、前沿类教学资源的补充。行动方案重视构建以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美育课程体系。将“第一课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与“第二课堂 ”素质拓展课程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 17 个学分方能毕业。2023 年春季学期,学院先后邀请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潘知常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戴剑武副教授、作曲家王建元教授分别以“红楼梦与南京”、黄自艺术歌曲、音乐形态与内涵的审美为主题开设讲座,创新美育课程体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3.持续丰富美育实践样态

行动方案充分利用学校礼堂、实验剧场、图书馆报告厅、大学生活动中心、教学楼中庭等美育场所,广泛推进学生艺术展示和交流。利用智慧校园网络优势,通过主题歌会、 毕业展演、 信仰公开课、 学生支部团党日活动等形式,持续丰富学生美育实践样态,全面提升学生美育与信息素养。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展演工作,将其视为学生美育教育与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平台。2022 年学院的毕展季自 12 月 6 号开始,历时 10 天,共进行六场不同风格及主题的展演。 其中“生之响往——关注留守儿童,我想对你说 ”是学院联合江苏省妇女儿童福利基金会举办的公益晚会,从前期策划、排演合成到演出宣传,整个过程整合了音乐、录音、摄影、舞蹈、戏文、播音等多专业多学科资源,由 2018 级音乐表演、流行演唱专业联合呈现,晚会以剧场实演+抖音直播的方式同步进行,借助毕业展演契机为学生们上了一堂沉浸式的“美育公开课”。

2023  3 月,院党总支及团委带领学生举行“学雷锋精神 ·扬时代新风”主题歌会暨“榜样力量、强国有我”主题宣讲会。优美动听的合唱与旋律碰撞,展现了积极向上的青年风采,学生代表的励志分享将“雷锋精”传递给了更多的学生。本次活动运用学院与学校两级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与报道,所有图文及信息推送均由音乐专业学生完成,着力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 服务社会,共享艺术资源

 

 

 

 

①        参见 202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中 6.4 章节内容


在行动方案执行的多个学期里,学院通过与共青团南京市委、 南京保利大剧院、鼓楼区文化馆、江宁区文化馆在内众多区域资源的联动,蓄力引导、强化学院师生服务社会意识,完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美育浸润行动路径,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共享艺术资源。

2022 年 10 月,为激起全社会保护长江江豚的广泛共识,学院流行演唱的三位学生受邀参与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共青团南京市委、鼓楼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城市宣传曲《微笑天使》的录唱及 MV 的拍摄,用歌声为保护自然,保护江豚,爱护南京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此举旨在通过专业实践教学探索大美育格局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2 年 12 月,由学院教师吴丹、华婧任制作人及导演,2022 级音乐剧专业学生主要参演的儿童音乐舞台剧《八十一棵许愿树》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剧目改编自南京青年作家刷刷同名小说,讲述了南京女孩伊娜在援疆干部爸爸的影响下,与遥远而美丽的新疆伊宁产生奇妙的缘分,奏响各民族守望相助动人乐章的故事。通过剧目排演,学生们亲历了一场爱的呼唤与善良的坚守的美育主题教育。该剧作为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计划用两年时间在省内外进行巡演,同时突破剧场空间限制,开启“线上云演”模式。

(四)以赛促育,以美润心

行动方案大力支持学院师生开展高水平文艺作品创作,积极推进优秀文艺作品与项目的参赛、出版发表、展演传播。大力支持师生原创文艺作品与项目参报各类重要文艺奖项、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协会主办的评奖活动等。通过新媒体及短视频多元平台,推进优秀原创作品的广泛传播,以赛促育,以美润心。

2022 年 6 月,学院推送的 2018 级音乐学团队《星火相传,红花永系—红色记忆音乐会赋能革命老区》经校赛选拨参加第八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启动仪式,学院以这次活动为契机,锻造学生“坚定不移跟党走”的赤诚之心,铸牢理想信念的根基、擦亮奋斗青春的底色,真正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和人民的大我之中。

(五)科研反哺,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


行动方案充分发挥学院美育教研资源及师资力量优势, 以科研反哺,联动地方中小学共同搭建平台,协同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工作,丰润美育浸润行动路径。同时积极探索联动机制,优化“平台+资源”服务模式,进一步与文化宣传部门、公共文化场馆、文化艺术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组织实践活动,推动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

2022 年 9 月,由学院牵头的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音乐剧课程模式研究》率先与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携手,举行了“金丝带”美育计划暨戏剧课程启动仪式,这标志着学院深入推进“高参小”的教研教改模式,搭建大学与中小学携手的线下线上实践创作平台,为中小学艺术教育带来最前沿的学界动态,共享教育资源。

 

三、“美育+ ”人才培养行动方案实施成效

《立德树人 ·美育浸润——“美育+ ”人才培养行动方案》实施至今,学院坚持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把美育作为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大美育”工作格局,主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春风化雨,涵养“美丽心灵”,提升育人效果,收效颇丰。

(一) 美育社团建设成效

2022 年 12 月,由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南京市文化馆主办的以“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 ”为主题第 15 “水杉杯 ”江苏省大学生话剧展演月活动圆满落幕。音乐剧团《光的方向》斩获二等奖 1 项,尚佳剧本奖 1项;曲艺社《定军山》获得优佳剧本奖 1 项。

(二) 团学美育建设成效

2022 年 5 月,由学院向子琪老师主要参与指导的歌舞作品 《渔家欢歌》在央视音乐频道《中国节拍》五四特辑播出,节目展现 了青年 学子们在共御疫情下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向全国观众呈现了艺术 实践特色浓郁的独特校园文化。同年 10 月,在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二届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中向老师指导的《渔家欢歌》再获优秀新媒体作品三等奖。


2023 年 5 月,“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共青团 2022 年度团内表彰发布,音乐学院 2020 级音乐编导班团支部获 2022 年度校“五四红旗团支”称号;杨阳等三位同学获 2022 年度校“优秀共青团员”称号;汤翘璐等 5 位同学获 2022 年度校“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

(三) 美育教科研成效

在行动方案实施的多个学期中,学院师生在美育教研论文发表,微课比赛,教科研项目立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第十八届“挑战”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等方面均取得历史性突破(见表 1)。

 1:2022-2023 年学院代表性美育教科研成果

 

类别

成果名称

发表/立项数/获奖情况

 

 

 

 

美育论文

多维视域下音乐剧的创作与融合——评《多维度视角下的音乐剧融合探析》

 

 

 

 

5

“申克”映现下的江苏民歌旋律特色研究(下)——北方方言区民歌旋律风格分析

迷雾里的青春诗 悬疑青春音乐剧《生死

签》创作评析

国内舞台剧市场化路径分析

探究社会音乐文化中的民族音乐数字化传播

 

科研项目

“非遗+”新业态下南京本土音乐的传承研究

 

2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音乐剧课程模式研究

 

 

 

大创

国家级非遗“南京白局”的保护与推广研究

 

 

 

4

追寻红色足迹,肩负青春使命—红色记忆主

题电影音乐会

古韵声声.运河文化非遗音乐市集

红色题材歌曲的动态乐谱制作与短视频账号

的公益性推广

 

 

 

专业比赛

“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

校合唱比赛

一等奖

南京大学生音乐节

冠军;

优秀组织奖

2023 第十届香港国际声乐公开赛

(中国艺术歌曲专题)

一等奖 1 

桑塔 · 塞西利亚国际钢琴比赛

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互联网+ 

第八届:

星火相传,红花永系—红色记忆音乐会赋能

革命老区

为原创发声,赋能别样戏剧

 

     1项,三等奖 1 

第九届:

庚续文脉,幸福大陈—非遗与“东海明珠”

穿越时空的对话

乐动赋能:科技与新民乐的探索古韵声声.运河文化非遗音乐市集

 

     1项,三等奖 2 

“挑战

第十八届:国家级非遗“台州乱弹”新时代

传播模式的构建调研

校赛三等奖 1 

 

 

四、后续“大美育”建设思路的探讨

《立德树人 · 美育浸润—“美育+ ”人才培养行动方案》历经多学期的实施,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亦仍需思考并从以下方面加强后续建设:

其一,应加强信息化背景下的美育跨学科建设。要充分认识“美育学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的专业特点。除了美育的基本理论范畴、中西方美育实践及美育思想史等知识体系外, “美育学 ”还涉及美学、文艺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传播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的知识体系与方法论。推动信息化背景下一校多品的美育发展,仍需在现有格局下继续优化建立科学完整的美育所需知识结构,继续通过跨学科建设来整合相关专业知识体系,从而使新时代美育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其二,应加快完善师生美育信息素养监测评价。完善二级学院及校美育信息素养监测评价,把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作及效果纳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实施美育信息素养工作自评和年度报告制度。校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第三方评价机构等负责对相关美育信息素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监测与评价,同时加强督导检查结果的反馈应用。

其三,应加强专项经费保障。应强化民办高校艺术学科信息化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保障美育信息化建设专项工作经费。积极争取学校教育基金会、各类社会资金支持学院及学校美育信息化发展,多渠道增加美育信息化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 殷钰.中华优秀音乐文化传承导向下高“礼乐弦歌”音乐美育机制构建探索 [J].当代音乐,2025(05).

[2] 司娜.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美育的价值和方法[J].魅力湖南,2025(05).

[3] 张璐.论美育思想流变视角下音乐教育的时代面[J]. 中国音乐,2025 (02)

[4] 张璐.融合与探索:高校美育的数字化创新路径[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25,52 (02).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标注来源为“学术研究部”、“国艺展组委会”或“网络信息部”的所有论著、作品及艺术教育研究相关成果,均为本站管理单位及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合法享有版权或已获授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明确授权,不得进行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进行成果转化,请与本网校企合作服务部联系以获取协助。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支持、尊重并保护原创,对于任何侵权行为,必将追究责任。对于经本网站授权使用的作品、教科研成果,请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明确标注来源及作者。凡本网站标注“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系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供非商业用途,旨在传播更多新闻信息及业界动态,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及版权来源负责。若您发现本网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信息(联系邮箱:myfh2017@163.com)。

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