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舒泳涛,教育硕士、艺术学教授、文学学士、心理健康指导师,有多年设计、艺术教学和实践经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以美育益身心的教学艺术。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新局面。”
《纲要》提出了三个指导原则:坚持育人导向、坚持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在这三个原则的指导下笔者对自己创建的“心理减压禅绕画”课程进行了优化,同时摸索出高校艺术公选课开发和实践的“复调结构艺术公选课三合模式”,使之能够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唤起学生的审美实践、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作用。
“复调结构”这个词语来自经典音乐“卡侬(Canon)”,卡农的旋律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复调音乐的形式,其中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以至整首音乐此起彼伏、连绵不绝、无始无终,随时可以停下,随时也都可以开启。
复调结构的艺术公选课,意思是艺术的基础元素重复出现,在同一次呈现中出现相似性的重复,元素和元素之间的过渡不生硬、很自然、创作难度大大降低。此处所指的艺术基础元素是:绘画中的点线面图案形状、音乐中的特色小节、舞蹈中的通用身体语言等。
把艺术分解为最基础的元素或元素集,降低艺术欣赏和实践的难度,但不降低艺术的格调,并且加入笔者特创的心理教学元素,就会实现《纲要》中的“育人导向原则和面向全体原则”。
笔者从2018年至今,一直在以“心理减压禅绕画”课程研究和实践复调结构艺术公选课的三合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以班级2019为例,共计48人,全学期到课率100%,经匿名采集,得到以下信息:心理状态改善92%,显著改善13%,愿意向有心理需求的同学推荐本课程的人数占92%。
以班级2020为例:共计45人,全学期到课率100%,经匿名采集,得到以下信息:心理状态改善91%,显著改善4%,愿意向有心理需求的同学推荐本课程的人数占96%。
以班级2021为例:共计48人,全学期到课率100%,经匿名采集,得到以下信息:心理状态改善96%,显著改善6%,愿意向有心理需求的同学推荐本课程的人数占92%。
其余班级的数据都与上述数据相似,数据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尤其在疫情三年中,该课程对学生审美提升和心理健康的帮助是明显的。
为什么该课程会取得这样的效果?——除了“复调结构”带来的难度降低之外,还有三合模式的原因,三合模式,是指:认知输入、情绪输出、沉浸美的体验三者并线进行,在每一个授课单元都包含了这三个教学线索:
认知输入——每次课程约用5-8分钟完成此项,一般以一个社会新闻的小故事分享开始一堂课,这个故事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象牙塔中眺望到客观真实的世界,从而了解自己并非孤岛,也就很不容易陷入心理学家埃利斯说的“糟糕至极信念”中,这个部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没有一定人生阅历和多学科素养的教师,无法传达“客观真实”的信息,容易把自己的偏颇价值观潜移默化带给学生,因此建议本课程应由较为年长的教师进行授课。
情绪输出——此项不占用课堂时间,属于课后全时段可做的作业,是指教师在安全的网络教学软件中开辟树洞,树洞具有严格的绝对的保密性(除非遭遇到心理学所划定的保密例外事件。),学生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教师言明会一一浏览但并非全部回复,会通过树洞观测到需要帮助的同学,对其重点开导和绘画辅导,用接纳和爱去达成正面的引导和陪伴作用,树洞作业最大的优势是以艺术教师的身份倾听学生的困惑,基本没有观测到心理阻抗现象,在已经接收到的作业中,有被霸凌史、农村留守儿童史、单亲家庭等经历的同学都得到了较好的释放,个别严重的,教师以网络对话形式给予开导,经匿名采集信息,从树洞作业中得到明显帮助的学生平均约占总到课人数的60%,其中约5%的学生表示得到了极大的帮助。此项要求教师要有娴熟的心理学相关知识,笔者的建议是除了教师资格证考试时学习的内容外,应通过国家劳动保障与人力资源部的心理类相关资质考试,方能较好的实施该项教学。这门课程本身是艺术与心理学科交叉的课程,单纯艺术老师或心理老师都无法达成较好的授课效果。
沉浸美的体验——则是占有本课程绝大部课堂时间:首先由教师示范经过教师科学分解的图样花纹(基础艺术元素),手把手教会学生学会这个基础元素,基础元素源于国内外各民族各地区的图案设计,国外部分以国际禅绕画协会公布的官方图样为主,国内部分由教师从传统吉祥纹样、敦煌纹样中采集整理而成。
特别是传统吉祥纹样,是指以象征、谐音等手法,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其起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明清时,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非常适合作为本课程的教学素材,适合使用的纹样比如:莲花、莲蓬、五福、五谷、石榴、葡萄、葫芦、龙纹、凤鸟纹、如意纹、百吉纹、八宝纹、宝相花、满地娇、双柿等。
经过教师的整理和步骤分解,基础元素的绘制难度降低到了任何没有美术基础的人都能快速掌握,并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画面“暗线”作为结构线去重复绘制基础图样,暗线是由请铅笔轻轻在画面上以Z字、交叉、波浪等形式对画面进行划分的方式,与平面构成课程中的画面分切相似。在引导下,学生当堂课就可以用复调结构进行组合创作出完整的作品。作品尺寸一般是10cm×10cm以内,此举是为了避免过大的纸面尺寸造成创作上的挫败感。
图1 暗线示例
图2 S形暗线的复调结构图样创作
为了比较,设置了非三合模式的实验班,实验班人数33人,只进行艺术创作授课,虽然艺术创作使用了100%的课堂时间,反而授课效果较差,艺术创作的精美度下滑,到课率长期在80%左右,可见三合模式对于美育、心育具有典型的提升作用。
无论是否使用三合模式,在这门课的课堂中,教师都要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学生创建“积极社会环境”,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罗杰斯特别提出的“积极关注”一词,意为对心理个案的正面信息保持关注,给予其正向反馈,强调他们的长处,促使他们内在动力的苏醒。在本课程中,也使用“积极关注原则”为学生创建“积极的艺术创作环境”,一对一指导时,每个学生的画面都需要收到正面反馈,教师可以从构图、点线面的美感、用笔的特色等多方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反馈,这需要教师本身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能够真正找到学生画面的积极之处,虚假的表扬反而会引起阻抗,切记。特别是有抑郁倾向的学生,一般有爱给自己贴负面标签的习惯,教师如果观察到这种现象,可以适当贴正面标签,如:曲线控制小能手、花卉图案小天才等,此项宜精不宜多,重点是标签贴得精准,让学生自己认同。
除了积极关注原则之外,本课程还有2个原则:不批评原则、不后悔原则。
不批评原则指的是对学生的画面不给予任何负面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比较评判,同时注意学生是否有用“手残党”之类词语形容自己的倾向,一旦发现,就进行单独辅导,帮助学生找到“积极点”并强化,比如:学生在画曲线图案的时候明显比直线图案流利,则提供给曲线图案的基础图样,手把手教学生掌握,一旦掌握,成就感升起,自卑感即刻就会消失。
不后悔原则指整张画面不用橡皮,不回头修改,假如画得不好看,就在不好看的基础上改好看,这是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对自己无条件接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努力创造自己的成就。如果学生说:“老师,我整张画糟透了!”,教师发现这张画确实无法继续修改的情况下,也不用橡皮,而是引导学生把整个画面涂黑,再用白色艺术笔进行绘画。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一边示范一边用放松的语气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明白生命中的一切都可以转化,生命中不可能有“糟糕至极”,因为绝处皆可逢生,以画画比喻人生,随时给学生输入正向价值观。
除了情绪输出、认知输入、沉浸美的体验的三合模式,和教学中的积极关注、不批评、不后悔三个原则之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赠送给自己喜欢的亲友,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人和人之间的心理链接感,对学生的心理、人格的成长也有较好的作用。
本课程教学模式,适宜于在任何艺术类课程中推广使用,譬如舞蹈课,可分解舞蹈语言为最基础的语言,分解为毫无基础的初学者皆可掌握的基础语言,通过几个基础语言的重复,也就是用复调结构,达成学生的沉浸式体验,该教学可参考杨定一博士团队创造的螺旋舞,螺旋舞只有一个基础语言——螺旋,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的配合去温柔的表达螺旋,既有美感,也能对肌肉骨骼经络的健康带来益处。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注意融入三合模式和遵守三原则,方能最大限度的发掘课程的积极作用。
2024年下半年,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地图》中,显示:我国大多数青少年(85%)表现出中等或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但不同成长环境下,青少年呈现出较大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13-18岁青少年中,约有25%的人群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更是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我国18岁以下青少年中,抑郁患者占比高达30.28%,且随着年龄增长,抑郁检出率显著上升,高中阶段更是达到了40%。
高校老师应如何应对因为各种因素心理不健康的新大学生?笔者以为:严重心理障碍应及时通知家长带学生就医,轻微心理问题可通过以下两项工作结合来应对:、
第一、学校心理科室的监测、约谈和干预;
第二、推广美育类公开课,通过精心设计的美育课程无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点,经过笔者连续几年的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复调结构艺术公共课的三合模式经实践具备可操作性,授课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具体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作为课程载体皆可,但三合模式、三个原则应大体不变,才能达到较好的美育效果。各级学校应选择部分艺术类公共课教师,统一参加心理学集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学水平,真正让美育走进孩子们的心里,为他们带来审美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全社会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教体艺厅〔2022〕1号,2022
【2】《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03
【3】《青少年心理健康地图》, 中国疾控中心,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