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关键字: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校园美育文化营造——池边树,月下石——打造新质园林树石景观总结报告》 日期:2024-02-18 点击:2023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园林园艺学院:王子怡、吴正泳、钟柳彦、胡仲煜
一、引言
园林景观作为一种融合自然与人文的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美学价值。本研究报告将深入探讨园林景观中的艺术美学,分析其表现形式、重要性以及研究现状,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园林景观的艺术美学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从形式上看,它融合了自然元素如植物、水体、地形等与人工元素如建筑、小品等,通过巧妙的组合和布局,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在空间上,园林景观可以通过不同的布局方式营造出开放、封闭、半开放等多种空间感受,满足人们不同的活动需求和心理需求。此外,园林景观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成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
树石景观中的艺术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能够提高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及品质,使园林景观更加美观、舒适、宜人。其次,园林景观的艺术美学价值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人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场所。树石景观的艺术美学研究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目前,国内外对园林景观中的艺术美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园林景观的艺术美学进行了研究,如设计美学对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美学艺术、《园冶》园林美学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园林景观的艺术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在国外,也有许多学者对园林景观的艺术美学进行了研究,如艺术角度下的现代园林景观研究等。相关园林景观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为关于树石景观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利用新质树石景观的理念,结合最新的景观营造技术,使用景观元素的解构与重构进行模块化树石景观的创制。并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校史馆中庭、茶文化博物馆、三农书院、河南校友林、道路景观节点等为试验场地,进行高质量模块景观的构建。该项艺术理念可以进行各种场合的景观拼接与变形,在未来可以运用于屋顶花园、中式庭院、景观节点等多种高质量景观需求的场所。本项研究不仅是空间艺术美的具体体现,更是一个促进技术创新和社会美丽和谐的重要举措。模块化景观致力于打造美丽园林景观,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促进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为景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助力。
本研究报告将对新质树石景观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并展示美育成果。
二、新质树石园林景观特点
新质树石园林景观是一种创新型的园林景观形式,融合了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学价值和鲜明的特点。
(一)树石融合,野趣横生
树石盆景是新质树石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盆景类型,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充满野趣。树木与石头相互依存、相互映衬,共同塑造出形态各异、富有奇趣的景观。这些树石素材大多采自山野之间,保留了自然的原始风貌,经过精心的培育和修剪后,成为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致。每一组树石组合都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让人在观赏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二)景深丰富,形式多样
新质树石园林景观填补了传统树木盆景与山石盆景在景深表现上的空白。它巧妙地运用近景、中景、远景等多种表现手法,全方位地展现自然风景的魅力。无论是近距离观赏的细腻纹理和精致造型,还是中景呈现的错落有致的布局,以及远景所营造的开阔意境,都能给观者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使整个园林景观的表现力更加完整和立体。
(三)对比手法,相得益彰
在新质树石园林景观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可谓是匠心独运。通过将树木的轻盈与石头的厚重相对比,树木的刚劲与石头的柔美相映衬,以及其他诸如虚实、疏密、高低等对比元素的巧妙组合,使各种不同特性的元素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从而将大自然的丰姿神采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景观的视觉冲击力,更使得每一个元素都能在对比中凸显出自身的独特韵味,达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四)文化内涵深厚,地域特色鲜明
新质树石园林景观善于结合地域特色,将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和自然环境为园林景观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例如在某些地区,园林景观中会融入古老的传说故事、传统的建筑风格或特色的手工艺元素,使园林成为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的生动载体。人们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艺术与生态并重,可持续发展
注重艺术美感与生态功能的平衡是新质树石园林景观的又一重要特点。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合理搭配植物与石头、水体等元素,构建起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型生态系统。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不仅减少了后期维护成本,还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园林景观的布局和设计也遵循生态原则,如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实现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能源消耗,体现了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五)空间布局灵活,适应多样场景
新质树石园林景观的空间布局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场景需求。无论是大型的公园、广场,还是小型的庭院、室内空间,都可以根据实际场地条件和功能要求进行定制化设计。通过巧妙地运用树石元素的组合、空间的分隔与连通,营造出开放、私密、半开放等多样化的空间氛围,满足人们休闲、娱乐、观赏、沉思等多种活动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空间。
三、新质树石园林景观的重要性
新质树石园林景观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性,研究表面其中包含了:
美化环境:丰富了环境的空间变化,使城市变得色彩斑斓、生机盎然。其独特的景观形式,如树石相依、形式多样的布局等,打破了建筑物的单调,加深了城市环境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文化传承与弘扬: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和传承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成为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
增加生活情趣:为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优良的景观设计可创造出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调节人的情感与行为,让人愉悦、欣慰、满足。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使人们更加贴近自然,是衔接都市生活与自然的桥梁,为人们提供了回归自然的场所,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创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氛围。
推动技术创新:其创制过程需要利用新的理念和景观营造技术,如使用景观元素的解构与重构进行模块化设计等,这有助于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提高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及品质:树石景观的艺术美学研究能够使园林景观更加美观、舒适、宜人。
经济价值:例如树石盆景等相关产业有着较大的市场规模,能够带动相关经济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建设,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减少维护成本,有利于实现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满足社会需求: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和品质要求的提高,新质树石园林景观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居住环境的需求。
四、园林树石景观表现形式
(一)融合创新的材料与技艺表现
1、多元选材的魅力
新质园林景观突破传统选材范畴,异域石材与特色树种相得益彰。如将北欧的冰川石引入,其独特纹理似岁月蚀刻,与本土适应性良好的金桂搭配,春秋时节,石之冷峻映衬桂花金黄馥郁,营造独特视觉与嗅觉体验。现代物流与保育科技支撑下,这类跨地域选材丰富景观层次与文化多元性,成为展现全球自然元素融合的窗口。
2、前沿技艺的雕琢
数字化制造技术重塑园林构件。数控雕刻让石材呈现如古希腊神话场景的精细浮雕,3D 打印塑造仿生树纹的混凝土小品,激光切割为金属树池边缘赋予流畅艺术线条。借大数据模拟优化,树石布局精准合理,如依光照、风向数据确定高大乔木与低矮灌木、观赏石的位置,构建稳固且美观的景观架构,使技术成为艺术表达的有力媒介。
(二)生态与功能协同的景观布局表现
1、生态活力网络构建
景观中水系、绿带与树石交织成生态网络。湿地植物环绕的浅滩石矶吸引鸟类栖息繁衍;以石为骨架的雨水花园,缝隙间植物根系固土、净化雨水径流;林下苔藓、蕨类构成的地被层配合高大乔木调节温湿度、提升负氧离子含量,形成自循环、自净化的城市生态微系统,彰显生态修复与平衡的景观功能。
2、互动功能空间塑造
功能分区创新拓展园林用途。儿童探索区的树屋依古木搭建,周边设趣味石质迷宫与感应科普装置;老年康养区的石桌椅置于药草园旁,鹅卵石步道串联太极广场与芳香疗愈花园;智能健身区的能量收集地砖依运动转换电能供夜间照明,健身器材集成健康监测上传数据。园林化身全时段、全人群的活力聚落,满足多元生活需求。
(三)文化意境的艺术化表达表现
1、本土文化符号演绎
中式园林以徽派建筑构件石础、木雕花窗元素融入景观墙,借古松、青竹、瘦石组景诠释 “岁寒三友” 气节;欧式园林以凡尔赛宫式修剪绿植搭配罗马式喷泉、神话主题雕塑石,重现古典宫廷风华;岭南园林以蚝壳墙、英石假山、荔枝树阵诉说地域海洋商贸文化与生活风情,园林成地域文化活态博物馆。
2、诗意意境营造
月光洒泻,白石如霜,古梅横枝投影于雪浪石铺就的园径,触发 “疏影横斜水清浅” 意境联想;雾霭中,黄栌林、红枫坡与墨色巨石半隐半现,仿若山林水墨画卷;夏夜,荷香弥漫湖畔,柳丝拂动石栏,营造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静谧诗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赋予园林超脱物质的精神境界。
五、案例分析
(一)园林艺术形象的连续时空性案例
颐和园的佛香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作为全园的构图中心,其结构属八面三层四重檐,通高 36.44 米,耸立于 20 米高的石造台基上,阁内供奉着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像。置身佛香阁,能感受光影交错下那清晰的轮廓和剪影之美,这种美含蓄至极,若隐若现又稍纵即逝,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呈现的朦胧美。皇家建筑中红墙灰瓦间斑驳的光影尽显幽静庄重之气,内饰雕梁画栋尽显雍容华美。佛香阁的景观随晨昏旦夕、阴晴雨雪、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之变异而产生不同的景象,充分体现了园林艺术形象随时间和空间变化产生不同景象的连续时空性。
(二)含蓄美与朦胧美案例
德阳的中盛?金尊御府中式园林项目,以含蓄、虚幻的表现手法给人以朦胧的美感。承袭传统中式造园框景、障景、借景等经典手法,结合现代景观元素与审美,于水园门廊、草木亭台间成就步移景异、变幻莫测的景观效果。例如框景,有选择性地将景致的一个部分或角度透过门或窗呈现在观者眼前,营造出自然写意的内敛;障景,通过绿植的遮挡使人无法轻松一览无余,激发好奇;借景,将光与影、水与石、绿树与建筑相互迎合,收无限于有限之中,成就可以生长的情感空间。
(三)和谐美与统一美案例
园林石雕栏杆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以自然界的元素为设计灵感,如云水、山石、花草等,尊重自然规律。石雕栏杆在建筑中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文化与宗教的象征意义,如雕刻佛教经文或神话故事。其材质与建筑整体风格协调,选择适合的石材和精湛的雕刻工艺,既能与寺庙建筑物相辅相成,又能独立成景。此外,石雕花盆与喷水池的结合也是自然与艺术和谐统一的体现。石雕花盆为植物提供优雅生长空间,形状和图案多样,可融入各种园林风格。喷水池通过水的流动和声音为环境增添生动元素,二者结合在园林设计中达到和谐统一。在砾石与植物、水体的相互呼应中,也能打造和谐统一景观效果。砾石规格多样,用途广泛,在日式庭院景观枯山水造景中备受青睐。其细腻的质感和丰富的色彩为景观增添韵味,且易打理、成本低、易得到,能与植物、水体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统一的景观效果。
六、美育浸润艺术成果——校园美育实践
(一)校史馆中庭
校史馆位于桂花中路附近,紫荆园创业坊旁边,在校内起陈列展览、教育示范、文化交流作用。其中庭场地起生态环保、场景绿化、区域美化作用,但是改造前缺陷是缺乏艺术感、场地空旷、地势低洼。采用树石相结合的营造手法,使用新质园林景观创制手段解决了改造前问题。最后,校史馆中庭的改造效果令人耳目一新,起到了景观营造方面的创新示范作用。
改造前 改造中
改造后
(二)茶文化博物馆景观
茶文化博物馆位于松江楼,其展品、资料以及举办的各类活动,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学院的文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茶文化博物馆举办活动,能够深入了解茶文化所蕴含的礼仪、审美,在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弘扬了茶文化。通过展览、讲解、互动等形式,向校内师生以及校外参观者宣扬茶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氛围营造方面,茶文化博物馆为校园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整个校园的文化品位。在学术研究方面,为茶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实物、文献等丰富的资料,为师生开展茶文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进茶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举办学术活动,组织茶文化研讨会、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专家学者和爱好者共同探讨茶文化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学校在茶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改造前 改造中 改造后
(三)三农书院外山石景观搭建
三农学院为了服务国家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需要,培养具备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教育机构。该书院依托学院的教育资源,整合了生物工程、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学习农业相关知识的平台。其不仅注重理论教学,还特别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与农业企业和农村社区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农业生产和管理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造前 改造中 改造后
(三)河南校友林、道路景观节点
河南校友林是由河南校友会校友捐赠并参与建设的一片林地,位于学校月潭附近的地块。这片林地种植了多种河南地域特色的花木,如月季、白皮松、竹子和腊梅等,共计3000余株,由40余名在校河南籍师生参与种植。河南校友林的建成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也成为了学校的一处新景观,同时更是河南校友间深厚情谊的象征。校内河南校友林景观的构建、道路景观节点的设置让校园更加生机勃勃,树石花草的构建既有空间层次上的艺术感,又有色彩艺术运用。

河南校友林 道路景观节点

参与景观建设人员 道路景观节点分布
七、结论
新质树石园林景观以其独特的特点、精心的设计要点和广阔的发展趋势,为园林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质树石园林景观的艺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创新,推动新质树石园林景观的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加美丽、舒适、富有文化内涵的生活环境。
新质树石园林景观作为一种融合自然与人文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特点和设计要点。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发展趋势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质树石园林景观的价值。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新质树石园林景观的研究和实践,推动其在现代园林设计和建设中的广泛应用。
新质树石园林景观的发展应顺应可持续性、环保、数字技术、智能系统、增强用户体验、灵活多功能设计和城市农业与垂直绿化等趋势。设计师要注重选材与搭配、布局与构图、文化与艺术的融入,创造出具有自然与艺术融合之美、丰富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的景观作品。同时,要充分发挥新质树石园林景观的重要作用,为人们创造更加美丽、舒适、富有文化内涵的生活环境。
新质树石园林景观的结论部分,应强调其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潜力。以下是具体内容:
新质树石园林景观以其独特的自然与艺术融合之美,为园林设计带来了新的活力。通过对其特点、设计要点、发展趋势和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新质树石园林景观在美化环境、传承文化、提升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在特点方面,新质树石园林景观野趣横生,树石盆景取材山野,形态怪异且富有情趣,填补了树木盆景与山石盆景之间的景深空白。同时,丰富的构景手法营造出多样的视觉效果和意境,借景、障景、掩景、抑景、对景、框景、点景等手法的运用,使园林景观更加生动、富有层次感。
在设计要点上,平面结构设计突出假山视觉效果,与其他绿化景观配合,营造和谐之美。动态构成设计融入现代艺术表现手法,为园林景观注入新鲜血液。把握节奏与韵律,通过空间对比与组合、景观节点排列与布置等方法,使园林景观更加生动。注重层次与虚实,将园林景观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虚实结合,避免景物单调乏味。
未来发展趋势方面,新质树石园林景观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选择本地植物、采用节水灌溉系统、使用再生材料和雨水收集系统,模拟自然过程和生态系统,创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景观。自然化和野生景观将成为趋势,模仿自然过程和生态系统,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数字技术和智能系统的应用将提高养护效率,为园林景观设计带来更多创新和可能性。增强用户体验和灵活多功能设计将注重创造功能性和有趣的户外空间,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通过对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苏州艺圃等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看到了新质树石园林景观在实际中的应用。这些园林运用了多种构景手法,营造出了独特的景观效果。同时,树石盆景佳作也展示了树石盆景的艺术魅力,体现了树石一体、刚柔并济的特点。
总之,新质树石园林景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新质树石园林景观的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加美丽、舒适、富有文化内涵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