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界研究 - 艺术教育

青岛黄海学院:《“活态融通式 ”设计类专业 四文化融合育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报告》

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关键字:岛黄海学院:《“活态融通式 ”设计类专业 四文化融合育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报告》    日期:2023-03-18    点击:2676
来源:国艺展组委会    日期:2023-03-18    点击:2676

青岛黄海学院:刘雨、 赵玉福 、邹萍 、孙兆忠 、李志松 、张春晓、 鲁汉 、 陈茂强 

前  言

四文化融合育人是将课程思政、专创融合和双创教育融合贯通的育人理 念, 具体分为传统文化 、红色文化 、工匠文化 、创新文化四方面, 四方面 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贯通。该研究项目是以实践教学、项目教学为依托的“活 态融通式 ”本科教学改革, 是以青岛黄海学院艺术学院视觉传达系插画工 作室的创办经验为基础的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改革 。主要从 以下几点实施改革: 人才培养目标更新 、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内容建设 、 考核评估方法。 

 具体成果体现在引进新课程模式、引进设计项目、引进设计实体。成果形式不仅以研究报告呈现,更体现在学生专业能力提高方面。 建设线上课程一门,在智慧树教学平台面向全国开放,同时建设开放性 课程资源库免费公开下载。课程内容引用学生实际参与的非遗项目 、乡村 振兴项目等案例, 真正做到将传统文化工匠文化植入学习过程, 并形成 教学资源, 打造完整的知识链闭环。 

 工作室实际商业项目、引入课堂项目对接专业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 相关课程 、工作室学生获奖 100 余项 。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 充分展现出 OBE 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思路的效果。 项目研究期间工作室完成实际商业案例 100 余项,其中包括《非遗笔记》 书籍设计 、儿童绘本《巴菲特给孩子的财商课》(全 8 册) 、青岛市黄岛区六汪镇插画包装设计等大型项目,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融合贯通进项   目教学并产出实际营收, 实现了创新文化进项目的教学思路。 1.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四文化融合育人是将课程思政 、专创融合和双创教育融合贯通的育人理念, 具体分为传统文化 、红色文化 、工匠文化 、创新文化四方面, 四方 面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贯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 尊德性道问学 ”的传统, 把知识学习视为追求德性修养的途径 。

2017 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的意见》 出台, 首次强调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把思想价值 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个环节 。此后, 全国高校在实践与理论两个层 面普遍开展了对“三全育人 ”工作的探索, 逐渐形成了从就“思政课 ”谈 “思政课 ”建设向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的“课程思政 ”转型 。至此, 课程 思政概念正式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 、人文精神 、道德规范, 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让中 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 文化知识教育 、艺术体育教育 、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贯穿于启蒙教育 、 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各领域 。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 断深化, 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及学生的全面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进入网络时代,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更加成熟, 我国最早的红色网站是由清华大学主持建设的, 随后我国各大高校逐渐展开红 色网站建设, 现如今已经形成多样化的红色网站 。针对思想活跃 、个性鲜 明 、兴趣广泛的 95 后 00 后当代大学生, 思政教育内容更加契合大学生学 习诉求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增强了红色文化的趣味性, 实现了教育内容多样化 。广大教师也能够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网络途径灵活开展思政育人工作。目前关于专创融合教育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从师资队伍建设 、配套教学资源分析、教学理念转变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 但具体的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等角度仍然缺乏实证研究 。 例如杨丽丽 (2017) 提  出了“三类课程构建, 四种行动引领, 五大平台支撑 ”的培养大纲, 叶洋  滈 (2019) 认为, 尽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创业项目上具有文化特色和专  业实力, 但是缺乏必要的创业基础知识和创新技能, 因此实践在教学过程  中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美国艺术设计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职业  性 、实用性 、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典型的四个特征, 为了适应社会需要, 教  学过程非常重视工学结合 、校企联手,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国内外学  者的共识在于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探究式教学 (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 等新式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将传统文化 、红色文化 、工匠文化融入与贯穿 教学全过程,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民族精神, 共同推进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 。有助于培育大 学生理想信念, 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从专创融合和双创教育的成功案例来看, 构建和完善设计类专业“工 作室项目教学的模式能推动专业教育的良性运行,且能推动设计教育的 可持续发展,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与实际本领提升, 都具有一定的现实 意义 。然而, 教学效果仍然缺少实验验证.因此, 可以从促进创新创业教 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角度, 创新性引入项目式教学方法, 探索艺术设计专 业教学活动中运用该教学方法的途径和效果。

2.课题研究程序

2.1 研究内容

以实践教学 、项目教学为依托的“活态融通式 ”本科教学改革是以青

岛黄海学院艺术学院视觉传达系插画工作室的创办经验为基础的工作室制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改革 。主要从以下几点实施改革:

人才培养目标更新;

          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内容建设;

考核评估方法。

具体体现为:以设计工作室为平台的项目导入教学, 改革了传统的考核方式, 将企业专家对项目成果的评价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 将项目设计的实施标准作为课程合格的标准,有利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此教学模式中, 专业设计工作室模式以团体形式, 结合社会服务 、 公共建设 、 区域经济等需求, 将“雷锋精神进课堂 ”融合到团队建设及项 目中, 有效贯通专业知识和社会服务。

实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联合工作室制培养方式, 根据企业项目需求 、订单需求标准, 由企业 、行业协会一线技术人员 、设计师 、管  理人员等和学校的教师一起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项目设计方案。 以项目为引领, 更有目的性的展开一系列的设计任务, 使学生在实践上更  有方向感 。提炼艺术类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融入人文教育 、职业素  养, 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学习场所  与工作场所对接, 培养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联  合企业形成产 、教 、学 、研一体化教学, 根据项目的实质性目标, 从项目  的研发 、设计及生产都由企业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 。提高了学生对整个  设计过程的参与感, 改善了以往设计仅存与纸面的现象 。 充分发挥企业项  目多 、结合实际的优势, 提炼实际项目的典型案例, 将理论学习和生产实  际相结合。 

2.2 研究目标

分析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易实现专业教育 、课程思政 、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层面原因, 借助更为有效的项目式教学方法, 切实 改善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项目中将专业技能运用于创新创业, 提高动手能 力, 深化对于创新创业的认知 。并且将有关的成功经验向其余教学活动进 行推广, 践行“ 四文化“ 的育人理念, 促进本校创新型人才输出质量的总 体提高。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结合“ 四文化 ”育人理念以工作室为平台的设计类专业“项目教学 ”模式改革, 可以有效解决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3.1 解决作为教育机构承接设计项目的平台困难问题

以工作室作为项目承接 、运行 、实施的平台, 可以有力地促进项目导 入教学 。特别是结合“工匠精神进课堂 ”有导向性的引入传统文化项目, 实现对传统文化 、手工艺 、非遗等项目的“活态传承 ”。

2.3.2 改革传统虚拟课题实效差的问题

以设计工作室为平台的项目导入教学, 有利于将真实项目的行业规范及企业设计标准引入课堂,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将企业的项目运行模式 通过工作室引入课堂教学, 真实模拟就业环境, 让学生体会到工作过程, 有利于职业素养的提升。

2.3.3 解决产教学研融合不同步问题 在基于工作室的实训教学中, 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 容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针对实际项目, 通过个体创 意 、小组讨论 、 阶段评审等不同形式, 进行设计实践 。 以工作室为项目导 入平台, 采用真实项目教学,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任务组进入实体公司或工 作室, 以各自工作任务为目标进行学习, 实现了四个转变: 教师转变为设 计总监 、学生转变为公司员工 、教室转变为企业部门 、作品转变为项目成 果, 达到学生 、企业 、学校三方共赢的目的。 

3.改革方案设计路径

针对传统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重点在于教学项目的引进, 多种方式提升实践技能, 并且对每一种项目化策略提出质疑与否 定,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将每一种引进项目策略的优点进行提取并综合利 用。

3.1 改革方案设计

3.1.1 引进新课程模式

以实践课程为主由于各个院校的层次差异各不相同, 教学手段 、课程规划也都存在差异, 而引进优质院校的实践课程体系无异于院校资质的升 级, 在软实力竞争上得到提升, 从而优化整个学校的办学层次。

3.1.2 引进设计项目

企业项目 、社会项目 、设计比赛 、工作坊引进项目这种形式是各个院 校最为常用也是当下比较有效的形式, 其中企业项目 、社会项目 、设计比赛、工作坊既能使学生得到锻炼, 又能够得到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1.3 引进设计实体

公司或工作室将企业的技术引进, 学到真实有效的设计方法, 使学生更好与企业对接, 所以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现其使用价值。 综上所述, 每一种形式都要明确好一个标准, 无论是哪种方式, 优化 这些项目化策略形成一个标准, 才能达到好的收效 。那么如何建立 、建立 什么样的项目化教学就是亟待需要研究的重点。 

3.2 解决问题方法 3.2.1 文献资料研究法 围绕关于“产教融合 ”、“创新应用 ”和“项目驱动 ”的研究, 通过查阅书籍 、杂志, 检索期刊网等了解研究现状, 为本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 依据, 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 、整理, 形成文献研究综述。

3.2.2 归纳演绎法 总结归纳针对于企业参与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设计实践项目, 并对协同创新育人平台 、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进行相关 归纳演绎, 选取实际设计案例进行具体操作实践。

3.2.3 案例分析法 对本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系插画工作室的项目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在理论和实践设计的基础上,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参与度, 大大增加了 学生对设计整体过程的融入感, 以此也满足了项目的需求。 

4.研究创新点与改革效果分析

4.1 成果创新点

该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人群的学习兴趣, 教学形式和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新分析, 为我校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全 新的研究方向。本次实践研究结合青岛地区企业 、行业第一次与我校进行深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 打破了本地高等院校与企业 、行业协会之间的隔 阂, 让企业 、行业协会进入院校, 让企业 、行业协会中的会员单位融入专 业课程的建设, 共同培养适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对艺术设计专业提升项目化教学, 专业工作室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横向课题的研究, 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就业率有较高的促进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论证的方式, 结合我校设计类专业与企业 、行业协会的合作实例进行分析, 得到其改善和优化措施 。 以设计工作室为平台 的项目导入教学, 改革了传统的考核方式, 将企业专家对项目成果的评价 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 将项目设计的实施标准作为课程合格的标准, 有利 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此教学模式中, 专业设计工作室模式以团体形式, 结合社会服务、公共建设 、 区域经济等需求, 将“雷锋精神进课堂 ”融合到团队建设及项 目中, 有效贯通专业知识和社会服务。实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联合工作室制培养方式, 根据企业项目需求 、订单需求标准, 由企业 、行业协会一线技术人员 、设计师 、管  理人员等和学校的教师一起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项目设计方案。

 以项目为引领, 更有目的性的展开一系列的设计任务, 使学生在实践上更  有方向感 。提炼艺术类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融入人文教育 、职业素  养, 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学习场所  与工作场所对接, 培养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联  合企业形成产 、教 、学 、研一体化教学, 根据项目的实质性目标, 从项目  的研发 、设计及生产都由企业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

4.2 改革成果

4.2.1 理论应用成果 引进新课程模式: 以实践课程为主由于各个院校的层次差异各不相同, 教学手段 、课程规划也都存在差异, 而引进优质院校的实践课程体系无异 于院校资质的升级, 在软实力竞争上得到提升, 从而优化整个学校的办学 层次。

引进设计项目: 企业项目 、社会项目 、设计比赛 、工作坊引进项目这种形式是各个院校最为常用也是当下比较有效的形式, 其中企业项目 、社 会项目 、设计比赛 、工作坊既能使学生得到锻炼, 又能够得到一定的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 引进设计实体: 公司或工作室将企业的技术引进, 学到真实有效的设 计方法, 使学生更好与企业对接, 所以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现其使用价 值。

4.2.2 成果实践效果 以工作室为真实职场平台, 学生能够体验真实项目 、项目引入课堂, 对接专业学科竞赛大大提高了获奖率, 工作室学生成员2022 年获奖 60余 项;创新创业大赛实现零的突破,《贝雕螺钿—非遗文化与 VR 技术的融合 创新》参加互联网+大赛推荐省赛;工作室实验项目对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 业大赛, 获批省级项目三项, 校级项目若干项。 工作室完成实际商业案例 100 余项, 其中包括《非遗笔记》书籍设计、 儿童绘本《巴菲特给孩子的财商课》(全 8 册) 、青岛市黄岛区六汪镇插 画包装设计等大型商业项目。 3) 学生作品完成知识产权注册三项。 4) 向项目合作单位推荐并录用工作室成员2019 届实习生 5 名。 4.3 实施范围和推广应用价值 我校艺术学院各专业学生可以从该教学改革项目中直接受益, 然后可 以扩展到全校相关的课程中, 效果运用好的话, 可以由学校推广, 间接促 进地方经济效益, 比如美丽乡村建设 、地方区域文创 、影视剧组道具绘制 等相关方面。

4.3.1 理论应用

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将艺术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行业协会, 进行新的探究, 形成了一套全新的 、独具特色的设 计类专业专业培养模式, 重点应用在艺术类专业中, 并为其它艺术专业和 学科的发展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构架和方法的参考。

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从人才培养创新实验课程入手, 开展课 题式教学模式实验。

培养形式——采取分段培养原则, 进行跨专业培养、跨学科门类培养、校际合作培养 、校企合作培养 、 国际合作培养和区域教学联合体培养。

培养制度——完善实施保障体系, 教学运行和管理采用柔性化管理,探讨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等 。我们尝试提出课题式教学一种注重整个知识 体系的完整性 、系统性 、联系性的教学模式。

4.3.2 现实应用

针对目前国内艺术类专业的建设现状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人群的人才特性有针对性的分析, 提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应用了现实依 据参考 。对当下艺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人群教育和学 习的特点, 以及行业协会融入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探究, 为高校培养艺术 类专业人才, 以及行业协会参与与专业课程改革建设提供了共赢的契机。

改革教学方法, 培育教学团队: 课题教学与设计竞赛相结合, 课题教学与社会服务项目相结合, 课题教学合作性团队建设相结合。建立“柔性化 ”的教学管理机制: 柔性化的交叉学科平台, 完善柔性 化的管理系统, 教学采用柔性化机制。

加大“双师型 ”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 高职称 、高学历学科带头人的引进, 强化专业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建立师生一体的与社会发展互动的公 共平台。


 

 

 

参考文献

[1]崔帆,杨萍,栗斌.项目式教学模式下的产学研合作教学研究——以遵义师范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18):92-94.

[2] 路   . 视   达 设 计 专 业 课 程 教 学 改 革 与 创 新 [J]. 大 ,2021(02):26-27.

[3]张建军.“项目导入式+校企联动式 ”教学模式在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中的实践[J].科技资讯,2020,18(31):160-162.

[4]杨晨,杨天明.学科竞赛机制下视觉传达专业课程中项目驱动式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美与时代(上),2018(03):106-108.

[5] 赵 岑 岑 . 高 校 视 觉 传 达 设 计 专 业 教 学 改 革 策 略 [J]. 美 术 教 育 研 ,2022(24):143-145.

[6]范旭苗.基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22(13):128-130. 

 [7]张婕.关于应用型大学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 风,2021(19):58-59.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标注来源为“学术研究部”、“国艺展组委会”或“网络信息部”的所有论著、作品及艺术教育研究相关成果,均为本站管理单位及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合法享有版权或已获授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明确授权,不得进行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进行成果转化,请与本网校企合作服务部联系以获取协助。艺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支持、尊重并保护原创,对于任何侵权行为,必将追究责任。对于经本网站授权使用的作品、教科研成果,请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明确标注来源及作者。凡本网站标注“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系转载自其他媒体,仅供非商业用途,旨在传播更多新闻信息及业界动态。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及版权来源负责。若您发现本网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信息(联系邮箱:myfh2017@163.com)。

艺术教育